為糖尿病患者保駕護航,看中國原創如何造福全球——胰島素抵抗高峰論壇成功舉辦

June 21,2022

6月19日,由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688321.SH,以下簡稱“微芯生物”)與海正藥業聯合主辦的胰島素抵抗高峰論壇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圓滿召開,來自中美兩國的共四十餘名糖尿病領域專家共同參會,探討胰島素抵抗機製、最新治療進展、直擊胰島素抵抗PPAR全激動劑——西格列他鈉。
 
微芯生物董事長兼總經理魯先平博士在大會開始前致辭,感謝來自中美兩國的糖尿病領域專家共同出席本次學術會議。他表示,專家們提出,胰島素抵抗綜合症是在臨床診斷中經常遇到的,很多患者在日常血糖、血脂、血壓甚至尿酸控製上有很多疑惑,在其獨立的治療過程中,現有的治療藥物並不能持續控製好這些指標以及疾病的進程,因為胰島素抵抗的核心病理在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如果僅僅施加對糖代謝的巨大壓力,必然會帶來脂代謝、能量代謝的失代償,可能這也是噻唑烷二酮類藥物(TZDs)長期使用後帶來不良反應的根源。基於這樣的科學設想,微芯生物研發團隊及中國的臨床專家經過十多年的研發,讓能夠適度激活PPARα、δ、γ的全激動劑西格列他鈉獲批上市,但這僅僅邁出了第一步,對於病因因素十分複雜的2型糖尿病,它的長期有效性、安全性還希望在未來得到關注。微芯生物也在積極推進西格列他鈉進入醫保的工作,希望能夠在進入醫保後,在如此大的病人群體中,和各位臨床專家一起充分利用大人群的數據,無論是通過前瞻性還是回顧性的真實世界研究,讓西格列他鈉的長期安全性與複雜病因下的療效得到充分顯示。
 

以下文章來自“醫學界內分泌頻道”:

糖尿病是嚴重危害人群健康、發病率高的疾病,胰島素抵抗在糖尿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2022年6月19日,胰島素抵抗高峰論壇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圓滿召開(圖1),由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周智廣教授、北京醫院郭立新教授擔任主席,並邀請到中國工程院院士賈偉平教授、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紀立農教授、以及來自海外的德克薩斯大學聖安東尼奧健康科學中心的糖尿病科主任Ralph A. Defronzo教授、美國弗吉亞大學內分泌及代謝病科終身教授Zhenqi Liu教授等專家擔任講者,同時還有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朱大龍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王衛慶教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母義明教授、空軍軍醫大學附屬西京醫院姬秋和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彭永德教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童南偉教授、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洪天配教授、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嚴勵教授擔任各篇章主席及主持嘉賓,共有四十餘名糖尿病領域專家共同參會,探討胰島素抵抗機製及最新治療進展。

追根溯源,糖尿病診治不可忽略胰島素抵抗

賈偉平院士首先分析了糖尿病防治管理新趨勢,並指出,我國慢性病患者人數眾多,加之人口老齡化趨勢,醫療費用的快速增長給醫保基金的平穩運行帶來巨大壓力。當前,慢病管理存在體製、管理能力、信息支撐三大痛點。隨著數字醫學建設係列政策的出台與完善,中國的醫療服務模式正在發生全新的變化。

從2007年創建的醫院-社區無縫化管理模式,到2011年,基於市民健康檔案的衛生信息化工程--上海健康網的建立,再到2015年,上海市政府專項行動:糖尿病預防與診治體係建設和“健康雲平台”的搭建,數字醫學在糖尿病領域的應用逐漸成熟。

如今,上海市已建立全市糖尿病眼病遠程篩查係統和全國首個醫防融合糖尿病並發症動態管理係統。人工智能輔助篩查係統用於國際糖尿病聯合會(IDF)“全球中低收入國家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篩查”項目正在全球48個國家和地區開展,幫助全球糖尿病管理更加高效。

會議特別邀請了全球糖尿病領域泰鬥——Ralph A DeFronzo教授分享了2型糖尿病(T2DM)新型治療模式。在21世紀初,伴隨著對糖代謝和能量代謝途徑認識的不斷深入,科學家們提出高血糖症的“三重奏”發病機製(胰島β細胞功能受損、肝糖輸出增加、外周組織對葡萄糖攝取的減少);隨後發現其他組織器官也參與糖代謝紊亂,包括脂肪組織對葡萄糖攝取和調節脂質代謝、腸促胰島素效應減弱、基礎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腎髒對葡萄糖的重吸收和大腦神經遞質功能紊亂均參與了高血糖的發生和進展過程,被統稱為高血糖病理生理機製的“八重奏”[1]。

Ralph A DeFronzo教授表示,T2DM治療需要多種藥物聯合應用以糾正上述多種病理生理缺陷。在治療時應基於已知的致病異常,而不僅僅是實現糖化血紅蛋白(HbA1c)的降低。預防進展性胰島β細胞衰竭,需要在T2DM的病程早期開始幹預。

噻唑烷二酮類藥物(TZDs)是常見的抗糖尿病藥物,屬於胰島素增敏劑,可以保護β細胞功能,穩定HbA1c。另外,中國的研究[2]表明,西格列他鈉作為全新非TZD結構的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PPAR)全激動劑,不僅降低HbA1c的效果非常優秀,還可改善胰島素抵抗(圖2)。

在改變生活方式的基礎上,進行三聯療法:吡格列酮+二甲雙胍/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抑製劑(SGLT2i)+胰高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GLP-1RA),實現HbA1c<6.5%的目標,可作為T2DM的新型治療模式。

隨後Zhenqi Liu教授在剖析胰島素抵抗發病機製時指出,糖尿病發生發展最重要的因素是胰島素抵抗,而胰島素抵抗在糖尿病發生之前就可出現。研究[3]發現,胰島素增加肌肉微血管灌注,並且這種作用發生迅速,呈一氧化氮(NO)依賴性。

肌肉微血管胰島素抵抗的相關因素有:血管緊張素Ⅱ、 糖尿病、內皮素1、遊離脂肪酸、高脂肪飲食、高血糖、高血壓、 炎性細胞因子、代謝綜合症、肥胖等。其中,炎症誘導的微血管胰島素抵抗是飲食誘導肥胖的早期事件,會減少胰島素對組織間質的輸送,進而造成組織細胞的胰島素抵抗。如能降低微血管炎症,就可能預防/逆轉微血管胰島素抵抗,增加肌肉微血管灌注,進而降低整個機體的胰島素抵抗。

目前,糖尿病領域可用的PPAR藥物有羅格列酮、吡格列酮、西格列他鈉。研究[6]顯示,西格列他鈉在12周即可明顯改善胰島素抵抗,同時改善β細胞功能,而且對體重的影響優於前兩者藥物。

PPAR探索不止,全激動劑走進現實

在會議的第二篇章,紀立農教授指出,胰島素抵抗是多種疾病滋生的共同危險因素,伴隨糖尿病整個疾病過程,且通常會伴隨其他代謝綜合症。PPAR屬於核激素受體超家族成員,可被脂肪酸等配體活化,在與配體結合後調節相應靶基因表達,是糖、脂、能量代謝中樞調控因子,與胰島素抵抗密切相關。

西格列他鈉為中國全程自主研發的1.1類原創新藥,是全球首個獲批治療2型糖尿病的PPAR全激動劑,通過不同亞型機製互補發揮綜合的糖脂能量代謝調控作用,其采用構象限製策略,以哢唑環和手性碳中心形成剛性結構,對3種亞型產生適度均衡的激活活性,可能帶來更好的療效/安全性平衡。

研究證實,西格列他鈉可直接改善胰島素抵抗,有效持久降低糖尿病患者的HbA1c(圖3)[2,4]。與西格列汀相比,西格列他鈉可以更有效改善胰島素抵抗及胰島β細胞功能(圖4)[2,5]。

此外,西格列他鈉還能夠有效調控血脂,降低甘油三酯(TG),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水平。

西格列他鈉整體安全性良好,無明顯心髒或肌肉毒性,骨折發生風險低,而且具有潛在的肝腎保護作用。不良反應中包含體重增加和水腫,但發生率和程度相對較輕。

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鄒大進教授用一張簡易胰島素抵抗自測表評估患者胰島素抵抗情況(圖5),指出胰島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始動因素並貫穿始終,不僅會造成胰島β細胞功能進一步衰竭,還與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代謝相關脂肪性肝病(MAFLD)等多種疾病密切相關。心血管疾病、脂肪肝和肝硬化、糖尿病腎病等並發症是糖尿病患者未滿足的臨床治療需求,且缺乏有效的治療和預防手段。西格列他鈉的問世給我們帶來了一線曙光。西格列他鈉具有剛性結構,對PPAR 3個亞型均有適度的激活活性,可能具有更好的療效及安全性平衡特征,為糖尿病及其並發症的綜合管理提供新的治療選擇。

從研究到指南,全激動劑未來可期

隨著研究進展,胰島素抵抗相關治療策略在指南中的地位也逐漸提高。本次高峰論壇中,也有多位專家對相關共識作出解讀。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李延兵教授分析《2型糖尿病短期胰島素強化治療專家共識(2021版)》指出,短期胰島素強化治療可通過快速解除高糖毒性,發揮促進β細胞功能恢複,並改善靶器官胰島素敏感性。臨床應用經驗提示,短期胰島素強化治療的同時或之後聯合/單獨應用西格列他鈉可以取得令人滿意的療效。

此外,在下午的會議上,南京市第一醫院馬建華教授解讀《2型糖尿病β細胞保護共識》,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王桂俠教授分享了胰島素抵抗與β細胞保護研究進展,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孫子林教授分析了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教育和支持策略,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徐勇教授分析了生酮飲食及其對糖尿病腎病的影響,從全方位剖析了糖尿病患者的管理策略。

總結

胰島素抵抗會增加胰島β細胞負荷,導致β細胞功能障礙,同時增加糖尿病並發症和合並症的風險,因此,改善胰島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療關鍵。此次論壇指出,控製飲食、加強運動、應用藥物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胰島素抵抗,改善胰島β細胞功能。理想的降糖藥物應該在全麵改善糖脂代謝、更好改善胰島素抵抗的同時保護β細胞功能,西格列他鈉值得更多期待!

參考文獻

[1]翁建平.精準醫學時代的糖尿病定義與分型——從不確定, 到準確, 再到精準[J].中華糖尿病雜誌,2022,14(02):91-98.

[2]Ji L, Song W, Fang H, et al. Efficacyand safety of chiglitazar, a novel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an-agonist,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phase 3 trial (CMAP)[J]. Science Bulletin,2021.66(15):1571-1580

[3]Vincent et al.Diabetes 2004: 53:1418-23

[4] 2019 ADA.17-OR: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higlitazar, a novel PPARα/γ/d pan-agonist,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3 superiority trial (CMAP). 

[5] Jia WP, et al.Science Bulletin, 2021.66(15):1581-1590.

更多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