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微芯生物董事長魯先平:創新藥“拓荒”19年 雖千萬人吾往矣

July 31,2020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台風夜,去往魔都的路,真不易。爬山涉水、風雨無阻,在古都南京,期待明早的魔都行。”2019年8月11日0時整,微芯生物董事長魯先平在朋友圈發布了這樣一條動態,偏愛攝影的他,配了9張山峰圖。


那天,魯先平在上交所敲響了微芯生物的上市鑼,成為科創板“創新藥第一股”。這天,距魯先平回中國創業已快20年了。


回首他篳路藍縷創業的這些年,是多少山峰也詮釋不了的艱辛。


2020年7月22日,科創板開市一周年。這個承載帶動資本市場改革使命的板塊,與微芯生物“國內創新藥行業拓荒者”的定位有相合之處。《專訪董事長•第三季》近日專訪了魯先平,與他一起回顧19年的創新創業之路,分享登“科”1年的感受。


雖千萬人吾往矣

“天真”科學家回國 拓荒創新藥


出生於1963年的魯先平,受益於改革開放和高考恢複,在16歲時成功考取了四川大學生物化學專業。25歲那年,魯先平赴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做藥理係博士後研究員。


在美期間,魯先平就開始在新藥研發領域創業,1994年、1998年,他先後參與創辦了兩家新藥研發公司。這兩家公司後來也都成功被大藥企收購。


可以說,那時才30多歲的魯先平,就基本實現了財務自由。


但魯先平沒有停下腳步。那時的他,偶會在《人民日報海外版》上看到國內患兒千裏求醫的報道,這讓他體會到了當時中國醫藥行業發展的落後。“我們永遠不會忘記是祖國才能讓我們走出國門。”魯先平說,“中國醫藥行業的這些不足,正好是我們在國外所取得的專業經驗、管理經驗可以幫助解決的,所以我們就想著回來中國創業。”


2000年,他放棄美國優渥的生活,回到了中國,希望在中國做first-in-class(全球首創藥物)的研發,以改善當時國內醫藥行業的生態環境。那一年,他的小兒子隻有3歲半。


彼時,魯先平“天真”地認為,回中國從事原創性新藥的研發一定特別受歡迎、很順利,所以他向太太等家人報備的創業期限也就是幾年。


回憶起當時,魯先平笑著說道:“如果從剛開始就知道有這麽艱難,我的家庭一定不會同意的……所以說天真還是有天真的好處。講的是實話,但是過於天真。”
這份“天真”,不僅源於在美創業的成功經驗、國內改革開放後經濟蓬勃發展的時代背景,更來自於他們第一輪融資時的火熱氛圍。


據魯先平回憶,他的好友程京院士先他幾年回國,在清華大學任教的同時進行生物芯片研究。2000年,魯先平和程京開始進行投資者路演。之後,隨著寧誌強博士、石樂明博士、胡偉明博士回國,2001年3月微芯生物在深圳誕生。


他們成立的微芯生物,致力於在中國做原創新分子實體藥物研發,深耕腫瘤、代謝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領域。當時,魯先平帶領的科研團隊構建的國際先進的“基於化學基因組學的集成式藥物發現及早期評價平台”體係,不僅得到了國家的支持,還得到了資本的青睞。


“回到中國進行第一輪融資的時候,我們感覺到氛圍非常好。”魯先平描述道,“當時的反響來自於中國香港、新加坡、日本的投資者,還有來自於北京、天津的科技風險投資等等。”


投資方反響的熱烈,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背景——創業板即將推出。這讓微芯生物成為了資本的寵兒,A輪融資順利募集到6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5000萬元)的資金,這是當時醫藥行業裏最大的一筆融資。


被微芯生物吸引的A輪投資方,包括北京博奧、祥峰投資、北京科技風投和泰達科投等。彼時,投資方認為微芯生物未來在創業板上市,便可獲得資本退出通道;而微芯生物也希望未來能夠成功登陸創業板,助力實現研發原創新藥的夢想。


看起來一切順利。但當時魯先平的好友李革(藥明康德董事長)卻在不斷提醒他:那時的大環境不適合研發新藥。


縱觀當時中國整個醫藥行業,創新藥幾乎全部來自跨國企業,很少企業願意花“十年十億美元”去研發新藥——畢竟仿製藥的利潤就夠“香”了。因此,微芯生物提出在國內做first-in-class的新藥研發,在很多人看來是不現實的。


李革其實原本也想做創新藥,但最終還是選擇了CRO(醫藥研發合同外包服務機構)的道路。在魯先平看來,藥明康德是個非常了不起的公司,他和李革雖然選擇了不同的路,但藥明康德提供的外包服務完善了中國的新藥研發生態鏈,這是創新藥生態鏈非常重要的一環。所以,他們的目的地是一致的。


魯先平那時也已經意識到:“當時中國醫藥創新的生態環境是不完善的,無論政策、法規、審批,還是資本、環境,這種產業鏈是不完整的。再加上原創新藥是個非常複雜的跨學科、跨技術、跨領域高度整合的體係。”


但是,雖千萬人吾往矣。


“中國是需要創新藥的,這條路的艱難是已知的,但如果沒有人去邁出這一步,那麽生態鏈是永遠不會完善的。我們在產業生態環境不完善的情況下,能夠堅持下去,脫穎而出,並取得成功。我想這是一個改革的示範,用科技力量去引領商業行為,讓大家願意從投資、產業、政策法規方方麵麵去支撐這麽一種商業行為。而這種商業行為的背後,它不僅僅是為商業目的行為——醫藥創新關乎人類的生存與健康,我想微芯生物真正的創新的意義正在於此。。”魯先平堅定地認為,縱使山路艱辛,無非“付出更多額外的努力”。


考驗與意外,很快接踵而至。


以“專利授權”才走出融資困境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不可能追求完美


魯先平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科研是把錢變成紙,創新是把紙變成錢”。而在新藥研發領域,也有這樣一種說法,一個原創藥,需要10年、10億美元的極大投入。


“‘10億美元’,首先指的是項目研發的機會成本,成功和失敗加在一塊所花的錢,我們稱之為需要10億美元左右。另外,‘10億美元’是指原創新藥的全球開發。雖然微芯生物在中國開發原創新藥用不了10億美元,但幾億元、十幾年的時間是需要的。”魯先平解釋道。


2001年A輪融資獲得的5000萬元,對於當時的微芯生物來說,足夠做幾個創新藥的臨床前開發,並且能維持微芯生物研發及運行5年左右。


拿到A輪融資後,魯先平組建了科研團隊,著手建立核心技術平台——基於化學基因組學的藥物篩選及早期評價平台,接著開始做腫瘤和代謝疾病的產品開發及產品鏈建設。據魯先平介紹,當時大概有四五個項目同步開發,希望在第一筆融資的投入下,有新藥進入到臨床Ⅰ期的申報。


這個“小目標”在微芯生物成立後4年就達到了。2005年,微芯生物申請的第一個原創藥——糖尿病治療藥西格列他鈉獲準開展臨床研究。同年,公司還提交了抗腫瘤新藥西達本胺的臨床試驗申請,次年獲批開展臨床研究。


兩個原創藥,隻用了四五年的時間,從工作效率上來講是非常高了。


到了2004年前後,微芯生物的A輪融資基本耗盡,雖然新藥研發有重大突破,但公司仍然未實現盈利。


“風險資本對高技術企業的支撐,沒有人會一下投你一輩子,都是分階段根據研發進展、風險評估、是否達到預期等,決定是否繼續投。”魯先平說。可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在融資耗盡之時,正趕上創業板宣布不開了。在創業板上市的希望被打破,導致第一輪融資的風投退出通道被堵住,“沒有人會繼續去投一家一直在虧損,還不知道哪年會上市的企業”。


一時間,微芯生物陷入了融資的困境。當時,在董事會的討論中,有些股東提出讓微芯生物做一些CRO業務,以獲取部分收入。但是,在魯先平看來,做原創新藥和CRO對於團隊成員的背景要求是完全不一樣的,並且這些科學家能夠加入微芯生物,也是懷著一個共同的夢想——把自己所學用於原創藥,為患者在某個領域取得更好的治療手段。


“原創新藥是我們的價值追求,如果這個追求打破了,我們還不如找其他工作,或者直接回美國去工作。”魯先平脫口而出。


在微芯生物“生死存亡”之際,魯先平作出了“開源節流”的重大決定。


第一,帶頭將原創團隊的工資砍掉60%;


第二,對微芯生物的商業模式進行了一些調整,例如將核心技術平台開放給一些跨國企業、中國本土企業或大學使用,以增加收入;


第三,專利授權。在2006年,專注於將中國醫藥產品帶入國際市場的美國滬亞公司,看上了微芯生物的西達本胺,希望得到其海外專利授權。因為西達本胺尚處於臨床前階段,微芯生物又急需資金紓困,所以專利授權最終以2800萬美元交易。


對當時“仿製藥為主”的中國來說,西達本胺的專利授權,讓微芯生物成為了首個license out(對外授權)的中國原創藥企,這件事震驚全球,向全世界證明了中國醫藥公司的研發能力。


“專利授權作為醫藥行業最高級的商業形態,沒有人願意在臨床前階段就進行授權。因為那個階段的價值很低,可這也是微芯迫於無奈的選擇。那2800萬美元的專利授權費用,讓我們一直‘活’到了2007年底。”魯先平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講道。


雖然專利授權讓微芯生物喪失了“西達本胺”在國際市場更多的收益,但在魯先平看來,這一決策“雖有遺憾,但並不後悔”,“因為有了專利授權的收入,讓微芯平穩地生存下來,我覺得也用不著後悔,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你不可能去追求完美的。”


醫藥公司為何名中帶“芯”

新藥研發像摸黑 這塊芯片幫忙看清前路


“微芯生物科技公司”名字中的那個“芯”字,代表了微芯生物的核心技術平台的重要一環——微陣列基因芯片。


據魯先平介紹,將微陣列基因芯片技術用於藥物篩選,通過構建“基於化學基因組學的集成式藥物發現與早期評價平台”(以下簡稱發現與評價平台),可以作為原創新藥研究的早期預測手段。借助該平台,可有效降低原創新藥開發風險,提高成功率,使公司具備持續產出創新藥產品的能力。


一般來說,1萬個化合物裏隻有1個可以最終成為能夠上市的新藥。而且,新藥研發的巨額投入往往在II期、III期臨床試驗,這對於一家高科技生物技術公司來說,是無法承受的風險。在融資都很不容易的情況下,如果在臨床試驗階段宣布失敗,那就是“滅門之災”了。


所以,原創新藥需要運用新的科學技術來幫助企業發現、甄別或者預判風險。魯先平介紹:“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等技術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就逐漸在生命科學領域開始成熟了。我們回來創辦微芯生物的時候,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高通量篩選技術有了,組合化學技術有了,基於微陣列的基因芯片技術也有了。”


那麽,觀察一個設計的藥物分子對全基因組的影響,便可以通過這種大數據的分析挖掘,得到很多預判性的結果,這就是“發現與評價平台”的優勢所在。


魯先平舉了一個很貼切的例子,新藥研發就像漆黑的夜裏,在一個非常複雜的大型城市裏找目的地,在沒有路燈的情況下便會四處碰壁,如果遇到河溝更是掉下去更加危險,這就是“科學的風險”。但如果能站在一個製高點,並且還戴一個紅外線眼鏡,就可以把街道的布局看得一清二楚,可以避免障礙物或風險,順利抵達目的地。


“發現與評價平台”就是這樣的紅外線眼鏡,將其用於新藥的篩選和早期研發,在微芯生物十幾年來的曆程中來看,是非常成功的。


2015年3月,微芯生物研發的中國首個用於治療淋巴癌的原創化學新藥“西達本胺”獲批上市。“西達本胺”不僅是全球首個獲準上市的亞型選擇性組蛋白去乙酰化酶口服抑製劑,也是魯先平團隊在中國醫藥行業“拓荒”後得到的第一顆果實。


從一片荒蕪,到開花結果。西達本胺從研發到獲批上市也經曆了漫長的12年時光。在這個過程中,微芯生物見證了創新藥評審、注冊等環節的不斷完善。


“‘西達本胺’作為一款罕見病創新藥獲批上市,這在中國的藥政審批曆史上是沒有的。這不僅是藥審中心、藥監局共同的改革,為此後中國的創新藥評審準則開出了一個新的天地。還讓很多投資方看到在中國做原創新藥是可以成功的,風險資本也開始再度關注原創新藥的公司。”魯先平告訴記者。


在2006年,微芯生物將“西達本胺”的海外專利授權給美國滬亞公司之後,外界看到了微芯生物作為一個創新藥研發企業的核心技術的價值和產品研發能力——可以通過調整商業模式來反哺公司研發。


於是在2009年,微芯生物獲得了禮來亞洲基金的500萬美元投資(B輪融資)。在2012年之後,微芯生物有臨床產品遞交上市許可申請,C輪、D輪融資紛至遝來。


成為科創板“創新藥”第一股

這是一個重要的裏程碑 感謝大家的認同


過去中國的資本市場,是以盈利為導向的,簡單地按照利潤來計算……科創板,則是給創新加上估值。
 

紛至遝來的融資,讓微芯生物不再為“生計”發愁,新藥研發不斷推進,但登陸資本市場一直是魯先平未完成的心願。


2009年,創業板正式開市,但未實現盈利的微芯生物並沒有達到創業板上市條件。


這之後就是9年,直到2018年,資本市場改革的東風吹起,證券市場進行創新試點改革,正式確定設立科創板並試點注冊製,首次允許未彌補虧損企業上市。


“之前中國的資本市場,完全是要盈利的企業才能上市,實際造成了真正投入大量研發的高科技企業,無法在A股上市,因為‘未彌補虧損’這一點就限製了它。”魯先平說。在他看來,新設立的科創板更像美國的“納斯達克”。


由於此前中國的資本市場並不支持像微芯生物這樣的原創新藥企業上市,深交所、上交所和證監會也表示對此很是關注,多次來到微芯生物進行調研。據魯先平回憶,調研過後,監管部門也表示非常願意推進資本市場的製度改革,希望像微芯生物這樣優秀的企業能夠留在中國上市。


2019年3月27日,上交所公布了科創板第二批受理名單,微芯生物位列其中。


這是成立近二十年來,微芯生物離資本市場最近的一次。對於登“科”之路,魯先平表現得意外平靜。他說:“作為當事人,其實反倒沒有外界的那種擔心,因為科創板對微芯的這種問詢正好彰顯了這種製度設計的包容性。”


2019年8月12日,微芯生物成功登陸科創板,成為了“創新藥第一股”。


上市當天,經集合競價後,微芯生物開盤價為125元/股,較20.43元的發行價上漲了超500%,創下了科創板開市以來的最高記錄。雖然開盤後微芯生物股價回落,當天收於95.31元,但漲幅依然高達366.5%。


對於上市當天股價的亮眼表現,魯先平並沒有太多感慨,“我個人從來不會去關注股價,因為微芯在科創板上市,其實隻是它發展過程中一個重要的裏程碑。科創板的製度是希望有長期的價值投資,而不是打新。當然,開盤的股價是一個好兆頭,股價的大漲說明外界對公司還是很認可的,要感謝的話,需要感謝大家的認同感。”


微芯生物的上市,除了首日股價刷新科創板開市紀錄外,其高達467.51倍的發行市盈率、超1100倍的動態市盈率,也創下了科創板的首發紀錄。市盈率這塊是外界最關心的問題,似乎也是媒體每次采訪必問到的問題。


對於微芯生物市盈率太高的疑問,魯先平每次都耐心地解答,在他看來,這是作為科創板“創新藥第一股”必須做的事情。


“過去中國的資本市場,是以盈利為導向的,簡單地按照利潤來計算,即PE估值法。其實很簡單的一個邏輯,微芯生物什麽研發都不做了,研發一分錢不花,我們的淨利潤也很好,但這樣企業有未來有前途可持續發展嗎?答案是否定的。”魯先平說。


在魯先平看來,科創板對創新型生物醫藥企業的估值體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以前的PE估值法,到現在的采用DCF模型估值,“科創板的估值除了看企業在I期、II期、III期臨床中有多少個產品,更應該看這些不同階段的產品是否是獨有的,以及它解決的臨床問題和需求是否是重複別人已解決的問題等等,利用這些評估創新的估值。”


研發投入“拖累”業績

2019年財報 肯定是未來時間裏最差的


登陸科創板後,微芯生物的業績備受外界關注。前段時間,微芯生物上交了上市以來的首份“成績單”——2019年,公司實現營收1.74億元,同比增長17.68%;扣非淨利潤1378.60萬元,同比下降23.06%。


西達本胺作為目前微芯生物實現商業銷售的唯一產品,為公司貢獻了絕大部分業績,2019年西達本胺實現銷售收入約1.7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27.12%。


對於這份年報,魯先平認為“肯定是微芯未來時間裏最差的‘成績單’”。淨利潤下滑的原因,微芯生物2019年年報中也有提及,除了繼續高企的研發費用,還因為2019年11月西達本胺新適應症(乳腺癌)獲批,加強了學術推廣力度,銷售費用有所增加。


“實際上,微芯生物剛剛走上高速成長的第一步,這個時候看我們的淨利潤變化,意義不大,我覺得更應該看我們的營收增長率、產品銷售是否保持高速增長率。”魯先平表示,“我覺得創新型企業一定需要投入很多的研發費用,去讓產品線不斷擴展,微芯除了有深圳研發中心,還有成都研發中心,治療領域也從過去的腫瘤、代謝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擴展增加了中樞神經疾病、抗病毒領域等等,目的就是讓企業更可持續發展,未來它的這種創新研發疊加效應更強。”


因此,微芯生物從不在研發投入上“吝嗇”。2019年,微芯生物研發費為5144.34萬元,同比增長19.19%;加上資本化研發投入2679.56萬元,微芯生物累計研發投入7823.9萬元,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為45.02%。


換句話說,微芯生物用了近一半的營收投入研發。可是在魯先平看來,“這樣的研發投入水平對於微芯這種研發驅動的公司,並不算高,至少在5年之內研發投入占比會持續的增加”。


如今,微芯生物的新藥不斷獲得新進展。西達本胺正在開展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的III期臨床試驗和非小細胞肺癌的II/III期臨床試驗;


西格列他鈉已於2019年9月申報新藥上市(NDA)並獲受理,將有望成為一個新型且更為綜合的2型糖尿病治療藥物,同時西格列他鈉針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探索性研究也正在推進中;


西奧羅尼正在開展針對卵巢癌、小細胞肺癌、肝癌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II期臨床試驗……


對於微芯生物新藥研發的進展,魯先平自然了如指掌。


他告訴記者,目前微芯生物基本上實現一個目標:每隔兩年左右會有一個新的適應症獲批上市,或者一個全新藥物獲批上市,“這些藥物都是原創性藥物,有足夠的專利保護期,有很高的市場壁壘,所以未來我們可以看到1+1>2的效應,微芯將逐漸開始進入到高成長的軌道,那個時候公司的業績就會疊加爆發”。


2020年7月22日,是科創板開市一周年紀念日。回首微芯生物登陸科創板的一年,魯先平最大的感觸是,“微芯生物研發的速度和規模都徹底解放了”。


在過去,企業要滿足“未彌補虧損為正”才能夠上市,所以在營收有限的情況下,需要有意識地控製研發投入,這對於微芯生物的發展是不利的。


“科創板的設立,不僅將束縛我們雙手的繩索解開,還給我們插上了翅膀,所以我們研發投入的項目遠遠比以前更多了,這是我們最高興的一個事。”魯先平說。


目前,全國已有30家左右的生物醫藥企業登陸科創板,像澤璟製藥這種業績虧損、尚無任何藥品上市銷售的企業,以及百奧泰這種“零收入”企業,也紛紛成功上市。國內創新藥行業已然從一片“蠻荒”,發展到了遍地開花。


2000年,魯先平回國創業時,小兒子隻有3歲。如今,微芯生物成功登“科”,魯先平的小兒子也已大學畢業。


這20年來,魯先平錯過了許多兒子的童年時光,卻見證了中國創新藥行業的茁壯成長。


記者手記|魯先平,天真而執著的科學家


記者見到魯先平博士是在7月8日,他身穿一件淺藍色格子的白色短袖襯衫,早早地在會議室等待。在記者安裝攝像機時,他還不時指導一番拍攝的角度,後來從朋友圈才了解到,他還是一個攝影愛好者,對構圖和調色都有獨特的見解。


聊起回國創立微芯之初,他笑稱是當年太“天真”,以為回國創業很快就能成功,當初跟太太“報備”的時間就是幾年,沒想到國內創新藥的拓荒之路他一走就是十九年。所以,真正的科學家,往往會“天真”得像個孩子一樣,對未知前路無所畏懼。


如今,微芯生物在科創板上市近一年。在近一個半小時的交談中,可以很深切地感受到魯先平仍然是那個天真而執著的科學家,並未被“商業化”。他不關心股價,眼裏隻有研發,認為上市最大的好處就是讓微芯的研發速度和規模都徹底解放了,他相信微芯未來的產品會遍地開花。


微芯生物的未來,我們共同見證。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l6ygE77pY1WG9VBsKPFJxA

更多新聞推薦